高平鼓书
项目档案
项目名称:高平鼓书
项目级别:第一批省级项目
分布区域:高平市及周边地区
代表性传承人:巩元儿,史根成,宋志忠
各位同志请坐好,
吃的省来费的少,
比如说你能吃一斤面,
半斤小米就管你饱,
爱喝稀的你熬米汤,
吃干的就把这捞饭捞,
磨成糊糊你摊煎饼,
满身的窟窿赛面包。
……
1958年7月,农业部在高平召开北方十省农业生产经验交流现场会。会议期间,与会人员参观了秋作物生产情况,沉甸甸的大谷穗,感动着每一位参观者,著名山药蛋派作家赵树理以此为素材,创作了快板诗《谷子好》。
此后,《谷子好》成为一代又一代高平人的乡土记忆。
又是普通的一天,高平鼓书代表性传承人,77岁的盲人巩元儿拿起他的乐器,这是他的家伙什儿,也是他的伙伴,陪伴他走过了半个多世纪,他一边抚摸着,擦拭着,一边陷入了回忆:“我是1945年出生的,13岁时,为了找条生活的出路,参加了高平宣传队。1957年、1958年,学习了两年,我还有个师兄叫申富才,我们两个人学习比较进步,高平宣传队主要业务工作靠给我们两个人,原来高平鼓书的调子是很单调的,我们就把高平落子、上党梆子或者高平秧歌,就把这些(元素)加进去,配备上音乐, ‘一个姑娘本黄’,这就是高平鼓书原来的(腔调),我参加工作的时候是这个调子,感觉到很单调,就把它改进了,‘一个姑娘本姓黄’,它就改成这个调门儿了。”
郭中海摄
高平鼓书简介
高平鼓书又称鼓儿词,有鼓儿词、柳调两种曲调,由宋金鼓词演变而来,清朝乾隆年间成型。表演艺人以口传身授的方式,代代相传,并在曲调上不断有所丰富和改革。高平鼓书代表作品有《谷子好》《杨七郎打擂》《小两口争灯》等。表演风格简易方便,矮木架支起书鼓,演唱者操挎板、鼓键击节,另一人操三弦或二胡伴奏,高平鼓书就可以开始表演了。作为地方上的一种说唱艺术,曾经十分流行。
“说书的人很受群众欢迎,如果隔一段时间不去了,群众还很盼望,怎么说书的还没有来呢。”在高平鼓书最盛时,巩元儿和他的伙伴们每年要演上千场。上世纪90年代末,随着百姓文化生活的丰富,高平鼓书市场逐渐萎缩。1997年后,高平曲艺队解散,徒弟们自谋生路,有人去搞宣传,有人开盲人按摩,高平鼓书慢慢淡出人们生活,巩元儿和他的徒弟们也很少能聚在一起了。
虽然不像从前那样受关注,但高平鼓书的种子已经深深地埋进这片土壤,一阵微风,一场细雨,便可令它摇曳生姿。青年艺人赵伟曾师从巩元儿学习高平鼓书,他能演出,会创作,为高平鼓书增添了青春的活力。
赵伟说:“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来到高平的人,听一听最地道的乡音,感受一下最地道的乡情,来品味一下最地道的乡愁,这是我们的初衷。比如说前辈艺术家申富才,有好多经典的段子,有一个叫‘吕洞宾抓药’,原先这个段子大概二十多分钟,你想现在的观众能坐在那儿二十多分钟听你说段鼓书吗,完全不可能,所以说我就从抖音上,用短短的一分钟,把精髓提炼出来,这样说一说很吸粉。”
“什么叫老返少,家里头老少心情舒畅叫做一味老返少,子孝顺父来这就叫做父心宽,弟兄们隔得好,这就叫做拆不散,妯娌们和好,叫做顺气丸,简简单单几句话,就把人生的家长里短讲清楚了,我就在抖音上传播这些老段子,大家愿意听这些。”
现在条件好了,高平鼓书又开始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爱,一有机会,巩元儿还是会把徒弟们组织到一起,演一演,唱一唱。
“人留后代草留根,人留后代防备老,草留根来等来春。”
这老腔老调的高平鼓书在平常的一天,让古老的村庄在这一刻停下了脚步。是的,总有一些东西,值得驻足回味。看看从前,想想现在,生活才会有滋有味。
高平苏庄,一场情人节的演出活动准备开始,作为演出的开场节目,高平鼓书为年轻人的浪漫添了一点古意。这唱腔,这人,这事,组成一段微小的高平时光,斑驳在琐碎的日子里,成为高平鼓书绵延不绝的律动。
本页二维码